【清风故事汇】(280)深入基层的赵时熙
(2024年11月15日 09:47)-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37px; text-indent: 43px; letter-spacing: 0.544px;">赵时熙(1835-1903),字春台,号霭臣,河南郾城人。同治三年,河南乡试中举;同治四年,会试入贡;同治七年,殿试登进士三甲第三十名,历任员外郎、郎中、监察御史、京畿道、广西平乐府知府、甘肃巩秦阶道等职,因政绩斐然屡受加封。
当时广西动乱,朝廷派去了两名大员平乱。但这两名大员急功近利,没有调查清楚,制造了冤狱,错杀了许多百姓,激起民愤。于是,朝廷调派赵时熙前去处理。他到任后,不听汇报,不先入为主,而是亲自走进监狱里头调查情况,仔细聆听百姓心声,不放过一个疑点,不听从一面之词。赵时熙了解真实情况以后,认定百姓是无辜的,立即写了呈文,上报朝廷,为广西恭城的百姓伸冤。皇帝两次让他回京当面反映情况,在赵时熙的据理力争下,朝廷承认百姓被冤枉了,让赵时熙回到广西给百姓昭雪。赵时熙回到广西,立即释放了蒙冤入狱的百姓,平反了“恭城冤狱”,当地百姓对其感激涕零,认为赵时熙是个难得的清官。
赵时熙在广西任上,还收存了清光绪十九年绘制的《广西中越全界之图》。他在收藏此图时曾留下家训,要求子孙后代全力保存,不得售卖,等待合适时机上交国家,以图大用。此图明确标有山名、水名、村名、路名、关隘、营垒、炮台、州界、边界等,清晰地标明了中国广西与越南的边界,为中越两国陆上边界的划分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在任甘肃巩秦阶道期间,赵时熙常常深入穷乡僻壤、踏遍当地的崎岖山路,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并将百姓的疾苦如实上报减轻当地百姓负担。他还带头捐出积蓄和老百姓一起修建城池,深得百姓称赞。赵时熙不仅办事公道,而且为人和气,据《郾城县记》记载:“其为人和易。其出守与备兵皆旁地,故以安静不扰为治,不求赫赫之功然亦不为威势所挠。”说他出京赴任从来不过多地打扰治下,既不贪图名利,也从不被权势所困扰。
清风寄语:
察实情、出实招、谋实效,赵时熙始终坚持深入基层,倾听基层声音,实事求是干出过人的政绩。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深入基层,才是提炼经验、解决问题的法宝;深入基层,才能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基层察民情,提升能力解民忧,为民服务暖民心,把惠民生、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当前,“深入基层调研不够”、“联系服务群众较少”已经成为部分党员干部述职中的“通病”,而且这些“通病”容易被忽略并长期存在。事实上,这些“通病”绝非“小问题”,它是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和政治本色的重要体现。“通病”能否解决,直接检验党员干部的工作成效以及政策的适用性、执行力和群众的满意度。
深入基层够不够,是事关干部作风和群众利益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