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从桃江县熊家村小学看基础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困”与“策”
(2021年09月03日 08:45)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农村人口作为支撑,而高素质的农村人口,则离不开稳定的农村人口规模。在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办好高素质的农村基础教育,是留住下一代,促使农村人口回流的一项有力措施。为此,市人大代表、桃江县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敏对当前桃江县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开展了“微调研”,报告以桃江县熊家村小学为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熊家村小学的“困”
熊家村小学位于桃江县武潭镇熊家村,距武潭镇中心校约15公里,距县城约50公里。多年来,熊家村小学只有四个年级,人数最少时只有3名教师,40多名学生。熊家村的学生上到四年级后,就必须要转到8公里外的罗家坪八一小学继续完成剩下的两年小学教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18年,熊家村小学恢复完全小学学制,年级数增加到6个,到目前,学校共有学生236人(其中幼儿57人),教师16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5人,中专学历2人,幼师4人。该校总面积大约2000平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米。
熊家村小学是桃江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缩影,从这个范本,虽不能全面概括桃江县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但也可从中看出,桃江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困惑,即财政投入、师资力量与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家长期望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一定差距。
发展基础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策”
教育经费方面:一是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建议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适当比例,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二是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比如,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师资方面:一是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加教师培训名额等。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三是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四是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发适合本土文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贫困家庭方面:一是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建议政府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二是加大教育救助力度。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落到实处,同时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并加大财政专项救助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