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2024年01月12日 10:09)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强调了法治社会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宪法实施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对推动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和弘扬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设立国家宪法日,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宪法意识;实施宪法规定的特赦制度;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和国家标志制度;作出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和制定香港国安法,作出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和修订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根据宪法精神和有关法律原则,采取创制性办法及时妥善处理辽宁拉票贿选案有关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丰富宪法实施的实践,提高宪法实施水平,推动宪法实施发生了开创性、历史性、全局性变化。

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精神融汇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实践。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正式出台。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充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植根社会生活的深厚土壤,让人民群众收获满满的法治获得感,把法治与道德的目标具体落实在了一个个“人”的身上。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公共法律服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密切相关。2021年2月,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正式开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联合有关国家机关组建运行,是法律法规数据的“国家库”“基础库”,向社会发布最新、最完备、最权威的法律法规信息,提供全方位、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进一步夯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数字化基础,更好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法律援助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方式、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为人民群众获得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提供法治保障。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有效开展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2019年7月,在栗战书委员长的关心支持下、在王晨副委员长的亲自指导下,经中央宣传部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建立发言人机制。三年多来,法工委发言人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积极稳妥开展人大对外发声工作,加强涉人大立法方面的舆情研判和引导工作,及时就有关问题表明态度、说明情况、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对外发声和立法宣传工作实现良好开局。截至目前,法工委已通过发言人机制以不同形式发声60余次,共举办15次发言人记者会,累计邀请来自50余家境内外媒体的记者440余人次参加,回应涉立法热点问题100多个,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发言人机制成为讲好中国民主故事、中国法治故事的重要渠道。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2015年7月,上海市虹桥街道办事处等4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成立,一种全新的、立足基层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立法的民主立法形式应运而生。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稳步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现有3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辐射带动全国各地设立509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和近5000个设区的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群众的心声直通立法机关,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水平提升。近年来,各地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拓展功能,着力构筑服务立法、推进守法、促进社会治理的“建言站、直通车、助推器、宣传台”。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不仅是中华法治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同志根据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重要论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只有通过领导干部的具体行为和活动,才能化为真正的法治力量和法治活力,他们是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的贯彻执行者,也是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权利保障的关键落实者。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就会产生“头雁效应”。法治精神要求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要把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建设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必备素质,进而通过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法治社会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为法治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推动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全面实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中国人大》杂志社总编)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