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宪法更加深入人心全民守法深入推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020年09月29日 10:21)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关键之年的各项工作变得难度更大。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依靠执法、普法等各环节发力,各项防控工作得以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其中,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工作引人注目。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加强普法工作,既引导了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也纠正了相关部门一些极端甚至违法防控手段。可以说,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的开展,为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孙煜华对《法治日报》记者说。
整个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实现。得益于“十三五”期间法治宣传的有力开展,全社会法治意识有了显著增强,并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迸发出强大力量,推动防控工作做到了依法科学有序。
普法与依法治理紧密结合,提升了中央和地方依法治理的水平;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提高了国家机关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普法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强化了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莫纪宏指出,“十三五”期间,普法工作成绩显著,深入推进全民守法,为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让宪法走到群众生活中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这一年,恰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以宪法为重点的普法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开展,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把开展好宪法宣传作为法治宣传的首要任务,已经成为几十年普法工作的传统。‘十三五’期间,宪法普法工作再次得到加强,从国家宪法日到‘宪法宣传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正在变得常态化和制度化。”莫纪宏说。
位于浙江杭州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之时,恰逢“十三五”开局之年。仅用了3年时间,陈列馆参观人数就突破了100万人次。在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看来,这一数据是全社会宪法意识提升的最好写照。
“在开馆之后,陈列馆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通过丰富的史料、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表现形式,让党领导人民制宪修宪的光荣历史从档案中走出来,成为可听、可看、可讲的生动活泼的中国宪法故事。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宪法知识和精神,推动宪法更好地走到观众生活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普法效果。”王永翔说。
“十三五”期间,全社会宪法意识有了显著提升。宪法宣誓等活动强化了公职人员遵守宪法的责任心,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也让宪法更好地走到了群众生活中。
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
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同时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提出,要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
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有着明确的问题导向——为了解决普法工作中存在的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执法与普法工作相脱节,工作要求软而不实,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按照这一要求,各地各部门开始转变普法理念和方式,主动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各环节——这一举措成为“十三五”期间普法工作的一大亮点。
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5月31日公开审理的张文中案再审改判无罪,通过全媒体直播和深度报道,引发现象级宣传效应。几天之内,国内外媒体相关报道转载达4000多篇,中国庭审公开网再审宣判视频观看量超过620万。
为了检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落实效果,广东省深圳市2019年10月24日召开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会。由深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代表、法学专家、媒体代表组成的评议团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对各单位履职报告情况进行现场打分,随后进行单位互评,最后综合前期社会公众评议情况,对受评单位作出评价。
无论是最高法的以案释法,还是深圳市的履职报告评议会,都是“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一个缩影。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尤陈俊认为,在当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机关的每一次执法,不仅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还承担着“用公平执法来强化公众法治意识”的重任,这正是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应有之义。
莫纪宏说,“谁执法谁普法”的特点是把普法工作与法律实施结合起来,体现了学法用法之间的有机协调,提高了普法工作的效率,强化了国家机关在普法工作中的责任心,提高了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学法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从这一刻起,全国掀起民法典学习热潮。
各地在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让民法典知识直达基层、直通群众、更接地气。为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积极性,多地改传统“讲什么听什么”的普法模式为“听什么就讲什么”的普法模式,推出了“点单”普法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各部门在满足群众“我要学”需求的同时,还主动探索潜移默化的普法方式。这五年,各地区各部门在不断创新线下普法形式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线上普法的创新力度。尤其是短视频的异军突起,使得与之结合的普法工作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例如,中央政法委官方新闻网站中国长安网在入驻抖音和快手之后,粉丝数量分别突破了2000万和1700万,其发布的短视频中,经常可以看见几十万和上百万点赞数量的作品。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现在的法治宣传教育,很多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经常是人们在围观热点事件时,连带着学习了法律知识。可以预见,短视频依然会是“十四五”时期最重要的普法方式之一,政法系统应进一步占领这一法治宣传阵地,更多更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也应主动参与进来,让与时俱进的普法工作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这五年来,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把被动普法模式逐渐转化为群众主动找法、主动学法,这种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法的方式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主动寻找法律资源来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全社会法治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从而更好地发挥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莫纪宏说。(记者 蒲晓磊)